从天干与脏腑功能关系探讨 “金水相生”理论,长沙岳麓区算八字命理准的大师
摘要:“金水相生”一般指“肺肾之间相互滋生”的关系,然而,在六腑之中,亦有大肠属金,膀胱属水, 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,推测大肠和膀胱可能也参与了“金水相生”的生理过程。在天干之中,庚金对应大肠, 辛金对应肺,壬水对应膀胱,癸水对应肾,因此,笔者通过分析庚、辛、壬、癸的天干内涵来完善大肠、肺、膀 胱、肾的脏腑特性,发现四者皆参与了相火及水谷之气的传导过程且紧密联系,从而推导出“金水相生”实质上 涉及了大肠、肺、膀胱、肾之间相火及水谷之气的传导过程,其中水液既以载体的形式于三焦中运输相火,又参 与了水谷之气的传导过程。 关键词:金水相生;天干;脏腑关系;庚金;辛金;壬水;癸水;
在五行生克关系中,金生水,金水为母子关系。 《滴天髓》中又有“庚金带煞,刚健为最,得水而清, 得火而锐”的记载,使“金水相生”的理论更加完备。 金能生水,水能养金,对应五脏理论,因肺属金,肾属水,通常认为“金水相生”指“肺肾之间相互滋 生”的关系,由此关于肺肾二脏之间的生理和病理的 相互联系已有较多的学者关注和探讨。然而,在六腑 之中,亦有大肠属金,膀胱属水,但从“金水相生” 探讨大肠与膀胱的关系却论述较少。 肺肾二脏在生理上相互滋生,主要包含调节 水液代谢、主气司呼吸、阴阳互资三个方面,主要 传导的物质为水液、相火和水谷之气。在脏腑表里 关系中,肺与大肠相表里,肺为阴金,大肠为阳金,肾 与膀胱相表里,肾为阴水,膀胱为阳水。根据脏腑的 表里关系,笔者推测大肠和膀胱可能也参与了“金水 相生”的生理过程。为了完善对“金水相生”理论的 探讨,笔者尝试结合天干与脏腑的功能关系进一步 分析。 天干地支纪始创于太昊伏羲氏,黄帝时期由大 桡阐释发挥作干支纪年法[1],将十天干与五行阴阳分 别相对,其中阴金对应辛金,阳金对应庚金,阴水对 应癸水,阳水对应壬水。且自《素问》将天干与经络 相应,后世医家逐渐将天干与脏腑联系在一起。笔者 拟通过研究辛金、庚金、癸水、壬水四天干的主要内 涵和关系,与已有的肺、肾、大肠、膀胱的藏象理论 相结合,完善四者的生理功能特性,从而进一步完善 肺、大肠、肾、膀胱之间的脏腑关系理论,建立四者 之间生理功能的联系,为临床辨病辨证提供更加细 致的理论指导。
天干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对应关系
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首次将五脏六经与天干 相结合,根据天干的五行属性与五脏及其对应的季 节、阴阳、表里经络相联系:“肝主春,足厥阴、少阳 主治,其日甲乙……肾主冬,足少阴、太阳主治,其日 壬癸”[2]141-142。 《内经素问吴注》则结合脏腑、经络的阴阳和五 行属性对上文《素问》中六经部分进行注释:“厥阴 肝,乙木也。少阳胆,甲木也……其日甲乙,甲为阳木, 乙为阴木”[3]。 《四圣心源》直接将天干、六气、表里经络和脏 腑相对应:“厥阴风木:足厥阴肝-乙木,手厥阴心 主-相火;少阴君火:手少阴心-丁火,足少阴肾-癸 水;少阳相火:手少阳三焦-相火,足少阳胆-甲木; 太阴湿土:足太阴脾-己土,手太阴肺-辛金;阳明燥 金:手阳明大肠-庚金,足阳明胃-戊土;太阳寒水: 足太阳膀胱-壬水,手太阳小肠-丙火”
“金”“水”在天干中的内涵及对应脏腑特性 本文沿用黄元御的方法将“金”“水”所应脏腑 与天干相对应:大肠为阳金,对应庚金;肺为阴金, 对应辛金;膀胱为阳水,对应壬水;肾为阴水,对应 癸水。每一干都有其独特的属性内涵,且彼此之间相 互影响。大肠、肺、膀胱、肾与庚辛壬癸相应,其脏 腑功能特性亦与之相对,以下逐个分析。 1. 庚金在天干中的内涵及大肠对应的功能 特性 庚金为阳金,在天干合化理论中与乙木合化 为金,禀金肃杀清敛之气其性刚健,《滴天髓》谓其 如剑戟刀斧[5]39-41,由于五行生克关系庚金克甲木,且 需要阳水和阴火共同促进其功能。
1.1 庚金能伐甲木 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中 “大肠者,传道之官,变化出焉”[2]71叙述了大肠的功 能,古今医家大多认为其传导之物为小肠泌别清浊 后的糟粕,这只为“变化出焉”的第一层含义,但从 庚金克甲木的角度来看,大肠还传导了由肺、胆、胃 之路降下来的相火,《四圣心源》曰:“凡上热之证, 皆甲木之不降”[4]23,表明了胆为相火下降的通道,而 胆将相火运输下来之后,由于位置相近的关系,一则 甲木生丙火,相火运输到小肠,二则为庚金所克。在 人体正常生理情况下,克不为抑制,抑制则病,所以 庚金克甲木的意义应该为将降下来的相火转化并分 配到下焦其他脏腑,临床上,亦有学者提出“菌心学 说”研究肠道菌群对其他脏腑的影响[6],也可为此提 供佐证,此为“变化出焉”的第二层含义。
1.2 庚金需要阳水和阴火才能发挥其功用 任 铁樵将庚金比作刀斧剑戟,需要水火共同淬炼才可 以锋利[5]39-41。对应人体大肠则需膀胱气化蒸腾之阳 水及心包经肺胆下降之相火共同作用,而维持其正常 的生理功能。有研究[7]表明,胆囊切除对大肠肿物的 形成有一定影响,考虑为心包相火下降受阻导致大肠 功能异常。
2. 辛金在天干中的内涵及肺对应的功能 特性 辛金为阴干,在天干合化理论中与丙火合化 为水,故辛金除具有金的清敛肃杀的属性外还具有 较少的水润的属性。《滴天髓》谓其“温润而清”[5]39, “弱火”为温,“水润”而清,说明辛金需要“弱 火”“水润”共同作用维持其功能。 辛金需“弱火”,肺则需心包相火来温煦。火本 克金,但在正常生理状况下丁火不克辛金而只对其有 温煦的作用:一方面从天干合化和五行生克的角度来看辛金稍余水气,而水克火,所以辛金不被丁火所 伤;另一方面从六气从化的角度来看,心火有心君火 和心包相火,心君火不动而主神明,而心包相火代心 君火将热量运输至全身且不伤辛金,是由于从化风 木之气,所以虽然本气为火但不伤肺金,“木之化火 也,木气方盛,而火气初萌,母强子弱,故手厥阴以相 火而化气于风木”[4]18,且肺司呼吸,“五气入鼻,藏于 心肺”,吸进来的空气“助燃”相火以提供“动能”。 辛金需“水润”,肺喜润勿燥,其润赖土,以土 生金,《经脉别论》曰:“脾气散精上归于肺”[2]140, 《四圣心源》曰:“足太阴以湿土主令,手太阴金也, 从母化气而为湿”[4]17。都解释了脾湿上承润肺的过 程,但脾湿水源来自于肾,以“其本在肾,其末在 肺”[2]326。
3. 壬水在天干中的内涵及膀胱对应的功能 特性 壬水属阳干,在天干合化理论中与丁火合化为 木,故壬水除了具备水的润泽的属性外,还具有较多 木的升发通行的属性。《滴天髓》谓:“壬水通河,能 泄金气,刚中之德,周流不滞”[5]40,将壬水比作奔涌 不息的河水。 壬水能泄金气,一方面相火由心包而出,经肺 气肃降于下焦,由大肠转输于肾,以助命门相火,为 膀胱气化蒸腾和排溺提供能量;另一方面膀胱中的 水液由大肠将水谷糟粕经下焦“渗而俱下,济泌别 汁”[8]192进入,此为“能泄金气”的双层含义。临床研 究[9]表明,膀胱上皮细胞对大肠杆菌有杀菌作用,也 是“能泄金气”的一种表现。 壬水周流不滞,于人体中,对应膀胱。《素问·灵 兰秘典论》曰:“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气化 则能出矣”[2]59,水液入膀胱后,由阳气气化蒸腾,随 三焦周流全身,借助木的升达之性上升,以充津液, 《中西汇通医经精义》对此过程进行了解释:“肾中 之阳,蒸动膀胱之水……气著于物,仍化为水……游 溢脏腑内外则统名津液”[10]。
4. 癸水在天干中的内涵及肾对应的功能 特性 癸水为阴干,在天干合化理论中与戊土合化为 火,故癸水除了具有水的润泽的属性外,还具有火的 炎上温煦的属性。与肾相应,则有肾阴、肾阳之分,共 同组成肾之精气,这些精气一部分来源于先天父母 禀赋,一部分由后天所入水谷之气滋养。 癸水“能润土养金,发育万物”[5]41,肾精实为营 气所注,如河水般周流不滞,由肺所始,充盈五脏六腑后至肾,故“五脏盛,乃能泻”,肾像底部的蓄水池 一般贮藏所余之精,营气从上到下依靠肺肃降之气 与重力作用提供“动能”,且在流行过程中“动能” 会衰减,而促进回流的过程则需肾阳提供“动能”, 故肾也被成为“作强之官”,而营血在经过肾时, 受肾阳提供动能而产生的压力影响过滤杂质形成 尿液。
“金水相生”代表的脏腑实质关系
由以上庚辛壬癸推导出的大肠、肺、膀胱、肾的 脏腑功能特性,可以得知“金水相生”实质上涉及到了 肺、大肠、膀胱、肾之间相火及水谷之气的传导关系。 其中水液既以载体的形式于三焦中运输相火,又参与 水谷之气的传导过程,以下分别论述。
1.“金水相生”涉及的相火传导过程 上文提到 肝厥阴风木之气上升至心包化生相火以应木生火, 足少阳胆为相火下降的通道,肺收敛肃降相火,鼻 吸天气藏于心肺“助燃”相火,经胆传导至大肠和小 肠,大肠由庚金克甲木继续分配胆中相火给肾、胃、 小肠、膀胱。肾中相火如釜底柴薪蒸动膀胱内水液气 化升腾2.“金水相生”涉及的水谷之气传导过程 水 谷入胃,受纳腐熟,在小肠处胆、脾助其消化,泌别 清浊[11]。清者并浊气上奉归心,炼赤化为营血,“淫 精于脉”以养脉道。其中营气转输于脾而为藏营, 血气“散精于肝”而为藏血。①脾中营气藉肝上达, 散精“上归于肺”,而后行营气所行之路,“气从太阴 出……下注肺中,复出太阴”,营气流行时,依靠肺与 肾提供动能,且营气在肾时产生动能所带来的压力会 促进营血中杂质过滤以尿液形式进入膀胱;②肝中血气质阴而含阳以应肝体阴而用阳[12],化为厥阴风 木上升之气而化相火,另外通过经络“淫气于筋”; ③水液“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”共有两条途径,皆通 过肺气,一条主要走三焦下降,“三焦者,决渎之官, 水道出焉”,先如雨露一般落至中焦,而后由下焦“渗 而俱下”进入膀胱,另一条走营气之路通过足太阳 膀胱经进入膀胱。 浊者下至大肠,谷滓以大便的形式排出,水滓别 回肠,经下焦“渗而俱下,济泌别汁”[8]192注入膀胱, 经肾阳蒸腾,清者气化为津液上升,经过大肠时以阳 水润阳金而强化其传导功能,最终由脾所纳,藉肝气 上达,由肺宣发以成卫气,其余部分则以小便形式排出
小结
“金水相生”的理论在中医基础理论及 指导临 床中都具有重要意义。通常认为“金水相生”指“肺 肾之间相互滋生”的关系,由此关于肺肾二脏之间 的生理和病理的相互联系已有较多的学者关注和探 讨。笔者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,结合天干与脏腑的 功能关系进一步探讨“金水相生”理论。 通过天干与脏腑的功能关系,分别梳理了庚金 和大肠、辛金和肺、壬水和膀胱、癸水和肾相对应的 功能特性,进而探讨了“金水相生”涉及的相火传导 和水谷之气传导过程,使肺、大肠、肾、膀胱之间的 脏腑功能关系更加系统地相互联系。通过上述梳理 和探讨,以期使“金水相生”的理论内涵更加完备, 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,对于应用“金水相 生”理论指导临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。
发表评论